Dr. Lan
貓咪的溝通(Cat Communication)
貓能以多種不同的方式進行溝通,想要理解貓,了解它們如何以及為何進行溝通至關重要。在攻擊性或打鬥行為的初始階段,貓往往會避免直視對方。事實上,直視貓可能會被貓解讀為具有挑戰性/攻擊性,這可能是貓咪似乎經常選擇坐在對它們相對不感興趣的人上面的原因之一!
一、視覺訊號(Visual signalling)
視覺訊號對於傳達情緒和意圖很重要。身體姿勢、表情、瞳孔大小以及部份或全身毛髮豎起的能力,都與視覺訊號有關。然而,與狼和狗相比,貓的臉部相對靜止且扁平,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面部表情。
尾巴位置是視覺交流的典型特徵方式——通常,當貓接近另一隻貓、動物或人類時,尾巴垂直舉在空中、垂直於地面的「尾巴向上」位置表示友好的意圖——耳朵通常豎起,鬍鬚放鬆。其他尾巴位置和動作會傳達其他情緒或意圖——尾巴伸出來,慢慢地從身體的一側移動到另一側可能表明攻擊性,在更極端的情況下,尾巴可能舉起並透過豎起毛髮來「膨脹」 (豎毛),使尾巴和貓看起來更大——這通常也沿著脊柱一整條延續。尾巴夾在後腿之間通常表示緊張和/或屈服。
視覺訊號不僅限於尾部位置-臉部表情也非常重要,特別是眼睛、耳朵和嘴巴的位置或運動的變化;並且整個身體的姿勢也很重要。豎起耳朵並向外側旋轉耳朵,同時瞳孔縮小,通常表示憤怒和攻擊性,而瞳孔擴張和耳朵緊貼頭部(飛機耳)通常表示恐懼。一隻放鬆的貓,耳朵通常會在朝前的正常位置。
拱背可能表示貓處於防禦模式,而貓「貼地」伏蹲,通常用尾巴重擊地面,這是典型的防禦姿勢。伸展的身體可能表示自信,或在某些情況下表示準備進攻的侵略性。
眼神接觸也很重要——瞪視,幾乎不眨眼是一種挑戰,而放鬆的眼神接觸包含眨眼和瞇眼,有時半閉眼睛,沒有威脅性,代表滿足。此外,當貓緊張或高度警覺時,鬍鬚會呈扇形散開並指向臉部前方,而當貓放鬆時,鬍鬚會直接指向外面,並且不太散開。受驚或緊張的貓可能會將鬍鬚壓平貼在臉的一側,並將它們聚集在一起。
已知貓有多種其他視覺交流訊號,但並非所有訊號都被很好地理解。據推測,抓撓行為(例如在垂直表面上反覆抓撓)可能一部分是一種視覺信號,可能以某種方式涉及領地標記。然而,抓撓區域往往位於貓「居家領域」內最常用的路線內,似乎不用於標記外圍。許多貓有時也會打滾——仰面打滾,露出腹部。同樣,這還沒有被很好地理解,但有人認為這可能是一種友好/順從的姿勢。
二、觸覺溝通(Tactile communication)
觸覺(觸摸)溝通的常見形式包括異體摩擦(兩隻貓互相摩擦身體 - 這尤其發生在嘴巴/臉頰區域,但也發生在身體和尾巴區域)、異體理毛(兩隻貓互相理毛)、鼻子觸摸、休息/蜷縮在一起。貓互相利用對方作為「枕頭」是家貓和野貓的一種行為,就像貓互相靠在一起並纏繞尾巴一樣。這被認為是一種社會連結(social bonding)的形式,但與貓之間的許多信號行為一樣,所傳達的完整細微內容則難以理解。
一些研究表明,異體理毛行為(通常集中在頭部和頸部區域)常與攻擊行為相關,因此異體理毛可能是在試圖避免明顯攻擊行為的情況下,重新導向潛在攻擊行為的一種方式。然而,同種異體理毛主要發生在有血緣關係和/或非常熟悉的貓之間,因此可能會增強社會連結。
觸覺交流與嗅覺交流部分重疊(見下文),因為在許多觸覺交流期間存在氣味標記的轉移和交換。
三、聲音交流(Vocal communication)
貓表現出廣泛的聲音溝通能力,並且被以不同的方式進行分類。據說貓是所有食肉動物中擁有最廣泛「詞彙」(即不同的發聲模式)的動物之一,這可能與以下事實有關:在自然環境中,當它們在光線不足的情況下花費大量活動時間時,聲音溝通變得非常重要。聲音溝通通常用於 1) 競爭性互動,2) 性互動,3) 幼母貓互動,以及 4) 貓與人互動。
一般來說,有三種公認的聲音溝通基本形式:
1. 「低語聲」 (Murmuring sounds)
這些聲音大多是在閉口時發出的,通常是用於問候、注意、確認和批准的聲音。這包括呼嚕聲(purring),它在各種情況下使用,其不同形式也有很大的變化。小貓在接受哺乳時可能會發出呼嚕聲,以表示滿足,而貓媽媽也可能會發出呼嚕聲,可能是為了安撫小貓——人們認為這可能是呼嚕聲行為的起源。在以後的生活中,呼嚕聲通常被用作問候和尋求照護的呼叫,並且經常在例如異體理毛時發出。人們也認為,呼嚕聲可能表示貓不會對他人構成威脅。家貓發出呼嚕聲的頻率為每秒 25-150 次振動,所有貓科動物都有發出呼嚕聲的能力。然而,與貓科動物(較小的貓科動物)可以持續發出呼嚕聲不同,豹屬貓(會咆哮的貓,如獅子、老虎、豹和美洲虎)只能在呼氣時發出呼嚕聲。用作友善問候語的「顫音」(trill)或「嘰嘰喳喳」(chirrup)聲也屬於此類低語聲。
2. 「喵」(Miaowing)或「元音」(vowel)的聲音
貓有非常廣泛的喵嗚聲,這些聲音用於傳達各種訊息。一般來說,喵叫用於與其他貓進行友好的互動,但它們也可以傳遞各種特定的信息(例如,飢餓的小貓發出高頻的喵叫,成年貓發出短促的喵叫表示不高興等)。
3. 「攻擊性」的聲音(Aggressive sounds)
這些聲音都是張著嘴發出的,其特徵為咆哮、嚎叫、咆哮、嘶嘶聲、吐口水、尖叫和哀嚎。這些都是與各種形式的攻擊性相關的聲音,無論是進攻性的還是防禦性的,並且可以針對其他貓或其他動物。
四、嗅覺溝通(Olfactory communication)
貓的嗅覺非常發達,廣泛用於溝通。化學訊號可以非常具體,可以持續很長時間並且可以傳播相當遠的距離。透過氣味發出訊號對於貓識別其領地、識別其他「友善」個體(當貓生活在群體中時)、表明性接受程度等至關重要。很有可能許多複雜且對人們來說尚未理解的訊息可以透過貓的氣味和嗅覺來溝通。在貓的群體中,氣味可能不僅用於群體中的貓之間的交流,而且氣味的交換可能會導致群體或群體特定氣味的發展,以便與其他群體進行交流。
五、尿液和糞便(Urine and faeces)
貓使用的氣味有兩種明顯的來源。據觀察,雖然貓在領地內排便時通常會掩埋糞便,但當它們在領地的邊緣或邊界排便時,它們較有可能不做掩蓋,從而助於向其他貓展示及標示自身的領地範圍。糞便在貓之間的信號傳遞中有多重要仍未完全瞭解,但許多食肉動物確實使用糞便及肛門腺的腺體分泌物向其他動物傳達訊息。排尿和噴尿(Urine Spraying)也可能是一種標記領地的方式,目的是向群體或附近的其他貓傳遞訊息,並且可能還攜帶其他訊息(例如未絕育母貓的性接受能力)。觀察上,公貓較母貓更常見噴尿現象。貓的尿液中含有 Felinine 及 Isovalthene 兩種不常見的氨基酸。這些氨基酸的降解,是未絕育公貓尿液氣味來源的部分原因。未絕育的公貓每天可排出多達 95 毫克的 Felinine,而母貓的分泌量僅為五分之一左右。貓似乎對外來貓的尿液氣味非常感興趣,這證明了尿液在貓之間傳遞信號的重要性。
六、皮膚(Skin)
貓的皮膚也會產生氣味,特別是透過皮脂腺及其產生的化學物質或費洛蒙,就像尿液一樣。皮膚的某些區域尤其富含這些腺體,例如下巴下方、嘴巴和臉頰兩側、前額兩側、尾巴根部及兩側。貓之間的摩擦有助於氣味交換及促進和睦行為。相同的,貓經常也會摩擦家中的物體,留下自己的氣味。貓咪用頭摩擦物體(留下氣味)的做法被稱為 Bunting。不確定是否所有皮膚區域都會產生類似的分泌物/氣味,但頭部用於摩擦物體的區域似乎僅取決於物體的物理位置(高度),表示臉部不同位置的分泌物與氣味,有差異的機會不高。
Bunting 的行為經常發生在貓咪領地範圍中的核心區域,並且與舒適、安心和友好的社交互動有關。儘管人類無法察覺到這些氣味,貓似乎能夠輕易辨識摩擦痕跡,表示對貓來說氣味是很強烈的。母貓的摩擦痕跡傳達了與其性週期和對公貓接受度的相關訊息。
七、腳(Feet)
腳和腳趾之間也有皮脂腺,因此在樹上、貓抓板上的 Scraching Behaviour(磨爪行為)可能與留下氣味標記以及視覺標記有關。貓傾向在同一個地方磨爪,而這些爪痕通常會出現在領地內經常使用的路線及區域,而不是在外圍。在磨利爪子的同時,確實留下了貓存在的視覺指示,留下的氣味亦可能增強相關的訊息傳遞。
貓與其野外祖先相比,變化不大而且馴化的世代數量相對較少,家貓的信號系統很可能與貓的祖先 Felis Sylvestris Lybica 非常相似。然而,由於家貓之間的社交生活和溝通的增加,他們可能已經適應以不同的方式使用這些訊號。
翻譯文章: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