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養狗狗前,請先做好準備:你可能會遇到的行為問題與因應之道
- Dr. Lan
- 19分钟前
- 讀畢需時 3 分鐘
領養狗狗是一件令人感動且有意義的事,但也是一項長期而深刻的責任。根據研究,許多收容所狗狗在進入新家庭後,會出現各種行為上的困難。若沒有心理準備與適當因應,這些挑戰可能會讓原本美好的收養關係陷入危機,甚至導致狗狗被退養,增加牠們的創傷與不安。
一、研究告訴我們:行為問題相當普遍
美國與歐洲的多項研究追蹤了剛被領養的狗狗在前六個月的行為變化,結果令人警惕:
92.6% 出現分離相關行為(如叫喚、破壞、排泄失控)
81.7% 對陌生人有攻擊傾向(包括吠叫、撲人、咬人等)
75.0% 對其他狗狗表現出攻擊行為
58.2% 對陌生人有恐懼反應
95.8% 出現對非社交刺激的恐懼(如突如其來的聲音、陌生環境)
80.0% 對其他狗狗表現出恐懼
32.3% 對飼主表現出攻擊傾向
37.8% 對熟悉的狗仍有攻擊傾向
另一項捷克的研究也指出,在領養後一週內,多達72%的狗狗出現行為問題,常見項目包括:
攻擊行為:24%
恐懼反應:21%
破壞傾向(如咬家具、刨門):17%
過度吠叫:15%
分離焦慮:13%
二、為什麼會出現這些行為?
行為問題不代表這隻狗「有問題」,而是牠正在適應一個陌生、充滿變化的新世界。
環境轉換造成壓力:從收容所到家庭,是一場巨大改變,會引發警戒、焦慮與防衛反應。
蜜月期現象(Honeymoon Period):剛領養時狗狗的行為處在一個變動的時期,過幾週適應環境後才逐漸展現出真實個性。
創傷經驗的影響:曾遭受虐待或忽視的狗,更容易出現恐懼、攻擊與依附困難。
缺乏社會化:很多收容所犬在成長過程中缺乏與人、動物或環境的正向互動。
飼主認知落差:新手飼主常將正常但令人捆擾的狗狗行為誤認為是「壞行為」。
三、預防與因應的關鍵:做好準備、給予支持
領養前:
誠實評估你的生活型態、耐心與資源
向收容所了解狗狗的行為特徵與背景
學習犬隻的基本行為與壓力訊號
全家討論與共識,確保一致的照護與規範
領養後:
給予時間與耐心:多數狗狗在六個月內會逐漸改善行為
使用正向強化訓練:鼓勵好行為,而非懲罰壞行為
建立規律生活:固定的作息能幫助狗感到安全
注意壓力徵兆:如喘氣、躲藏、吠叫、舔唇等
尋求專業協助:尤其在面對攻擊性、嚴重焦慮或創傷行為時
四、預防退養:了解與陪伴比「相處容易」更重要
多項研究指出,最多狗狗被退養的時間點發生在領養後的前兩週內。此時正值狗狗適應環境、行為開始顯現的階段。若缺乏準備與支持,許多飼主會因措手不及而感到挫敗。
而被退回的狗狗,行為問題常更嚴重,甚至因此難以再次被認養。
五、結語:領養是一場責任,不只是善意
狗狗不是治癒我們情緒的工具,也不是「表現不如預期就能換掉」的物品。
真正的愛,是在困難時不放棄,在行為出現問題時尋求理解與解決。
當你準備好承擔這段關係所需的時間、耐心與支持,領養才是真正的開始。
若你已經有計畫領養,建議事先諮詢專業行為獸醫師,為自己與狗狗打造一條穩定而健康的適應之路。
參考文獻:
Bohland KR, et al. Shelter dog behavior after adoption: Using the C-BARQ to track dog behavior changes through the first six months after adoption. PLoS One. 2023;18(8):e0289356.
Vitulová S, et al. Behaviour of dogs adopted from an animal shelter. Acta Vet. Brno. 2018;87:155-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