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傳染性腹膜炎治療 update|July 2025
- Paul

- 9月25日
- 讀畢需時 27 分鐘

原文作者: Sam Taylor
BVetMed(Hons) CertSAM DipECVIM-CA MANZCS (Medicine of Cats) PGCert FHEA FRCVS
Veterinary Consultant, International Cat Care, Lumbry Park Veterinary Specialists, UK
Séverine Tasker
BSc (Hons) BVSc (Hons) PhD DSAM DipECVIM-CA FHEA FRCVS
Professor in Feline Medicine, University of Bristol, UK
Emi Barker
BSc (Hons) BVSc (Hons) PhD PGCertTLHP DipECVIM-CA FRCVS
Clinical Lead in Infectious Disease, Langford Vets, University of Bristol, UK
Danièlle Gunn-Moore
BSc (Hon), BVM&S, PhD, MANZCVS (Medicine of Cats), FHEA, FRSB, FRCVS
Professor of Feline Medicine, The Royal (Dick) School of Veterinary Studies and The Roslin
Institute,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UK
Stephanie Sorrell
BVetMed (Hons) MANZCVS (Medicine of Cats) DipECVIM-CA MRCVS
Internal Medicine Specialist, IDEXX UK
Petra Cerna
PhD, DACVIM (SAIM), Dipl. ECVIM-CA), MANZCVS (Medicine of Cats),
CertAVP (SAM-F), MRCVS, AFHEA, AdvCertFB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Sally Coggins
BVSc (Hons I) MANZCVS (Medicine of Cats) PhD, 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 (Diseases and Treatment of Cats), Sydney School of Veterinary Science, Sydney Infectious Diseases Institute (Sydney ID),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一、介紹
目前已有對 FIP(貓傳染性腹膜炎)高度有效的抗病毒藥物可供治療。在澳洲與英國,自 2020 年開始,已能合法使用瑞德西韋(remdesivir),以及其主要中間代謝物 GS-441524。自那時起,我們在管理 FIP 以及監測治療成效上累積了經驗,並獲得了極佳的療效。如今,已有許多國家能合法取得可供獸醫臨床使用、對 FIP 有效的抗病毒藥物;然而,遺憾的是,在世界某些地區,仍然缺乏品質有保證、且合法可得的藥源。
本文旨在總結目前有關 FIP 治療的建議,以協助臨床獸醫在處理相關病例時作為參考。這些內容係基於現有資訊,但隨著臨床經驗的累積與新證據的發表,建議也會持續更新。文章涵蓋了所有已被證實對 FIP 治療有效的藥物,但最終仍由主治獸醫依循當地的處方規範決定使用。治療須根據個別貓隻的臨床反應、服藥依從性,以及飼主的經濟狀況進行調整。若需進一步了解 FIP 的診斷方法,請參閱本文末尾所列之延伸閱讀資料。
治療方案
各國獸醫師能合法開立的抗病毒藥物有所不同,但通常可透過調劑藥局(compounding pharmacies)取得。這些藥物包括瑞德西韋(remdesivir)、GS-441524、莫努匹韋(molnupiravir)以及 EIDD-1931,皆屬於核苷類似物(nucleoside analogues),其作用機制是干擾病毒 RNA 的複製。
在本文撰寫時,能夠合法使用調劑製備核苷類似物的國家包括:澳洲、加拿大、賽普勒斯、捷克、杜拜、芬蘭、法國、德國、香港、印度、愛爾蘭、日本、紐西蘭、挪威、葡萄牙、新加坡、南非、瑞典、瑞士、英國與美國。部分國家(如 美國、英國與澳洲)也可使用 EIDD-1931,這是 莫努匹韋(MPV,有時稱為 EIDD-2801) 的前驅藥物(prodrug)。
此外,亦存在能抑制 3C-like 蛋白酶(protease) 的抗病毒藥物,例如 GC-376 與 nirmatrelvir,但其使用頻率遠低於核苷類似物。在目前階段,這些藥物不建議單獨使用(monotherapy),而是必須與核苷類似物聯合使用。
本文所描述的治療方案劑量,皆是基於使用 品質可靠、經驗證實、且抗病毒含量已知的製劑 所建立的臨床經驗。若為其他來源製劑,而其活性成分與含量未知,則不適用於此處的劑量推估。所有劑量請見表一(Table 1)。
口服 GS-441524
口服 GS-441524(可取得的劑型為懸浮液 50 mg/mL 以及錠劑 50 mg)可自 FIP 治療開始即使用,並能持續整個療程(通常為 6–12 週/42–84 天;關於治療期間長短,後文將有進一步說明)。在給藥過程中,協助飼主順利給予藥物十分重要,因為實際操作上可能具有挑戰性。
目前仍需進一步研究食物對 GS-441524 吸收的影響,但現階段建議 空腹給藥,或將藥物置於少量點心中服用(錠劑可碾碎使用),並在餵食正餐前至少間隔 30 分鐘以上。讓貓咪在夜間禁食,可增加其早晨的飢餓感,便於晨間投藥;同樣地,也可利用傍晚投藥前的飢餓感來提升給藥順利度。
瑞德西韋(Remdesivir)
可供獸醫使用的注射型改良製劑瑞德西韋(10 mg/mL),或 經人醫核准的注射用瑞德西韋(100 mg/瓶),均已證實對 FIP 治療有效,但與部分副作用相關,尤其是皮下注射時的疼痛。先前的 FIP 治療方案建議先以瑞德西韋起始治療,再轉換至口服 GS-441524;然而,目前已知口服 GS-441524 自治療開始即能發揮療效。在以下情況下,為避免皮下注射引起的疼痛,建議改以靜脈注射的瑞德西韋,並優先於口服 GS-441524 使用:
出現嚴重神經學症狀,且無法吞嚥或耐受口服藥物的貓隻。
極度脫水或全身狀況不佳的貓隻。
其他原因導致無法口服給藥的貓隻。
若貓咪因食慾不振和/或生病導致無法順利給藥,住院支持治療合併靜脈注射 48 小時瑞德西韋,往往能帶來顯著的臨床改善,從而促進後續過渡到口服 GS-441524。其餘療程即可改以口服 GS-441524 完成。從瑞德西韋轉換至口服 GS-441524 可立即銜接,即從一次治療直接過渡到下一次即可。
此外,當 GS-441524 無法取得時(例如紐西蘭),也曾成功使用經調劑藥局製備的口服瑞德西韋(膠囊劑型)治療 FIP 貓隻(Renner et al., 2025)。
莫努匹韋(Molnupiravir, EIDD-2801)
莫努匹韋(EIDD-2801) 是另一種核苷類似物,可抑制病毒複製,並於體內代謝為 EIDD-1931(NHC)。在美國與澳洲,莫努匹韋及 EIDD-1931 可透過調劑藥局取得。最初,該藥物作為第二線抗病毒藥,用於對 瑞德西韋(remdesivir)/ GS-441524 反應不佳的貓隻;但近期研究顯示,其亦可作為一線治療選項。在歐洲,莫努匹韋的使用受到限制,但在其他地區則可合法取得。在臨床上,其已成功應用於 FIP 的治療,無論作為一線治療,或作為救援療法(針對在 GS-441524 治療後復發的病例)。此藥物可混入食物中給藥。
安全性顧慮包括:治療劑量範圍較窄、可能導致嗜中性球減少(neutropenia),以及產生貓冠狀病毒(FCoV)突變的風險。目前建議每 12 小時超過 15 mg/kg 劑量時需謹慎使用。同時需特別注意,莫努匹韋具有致突變性與致畸性,且在 COVID-19 病例中已觀察到病毒抗藥性 的出現。
莫努匹韋的使用建議應限於:
對 GS-441524(或瑞德西韋) 治療反應不佳,且已確認劑量充足的貓隻;
在接受 GS-441524(或瑞德西韋) 足量治療後 復發的貓隻;
當地區內僅有莫努匹韋為獸醫合法可用的抗病毒藥物時。
EIDD-1931
EIDD-1931 是 molnupiravir 的活性形式,在某些國家已合法允許獸醫以 60 mg 錠劑的形式處方。相較於 GS-441524,我們對於 EIDD-1931 的使用經驗與相關知識明顯不足。與 molnupiravir 類似,EIDD-1931 似乎與比 GS-441524 更嚴重的不良反應有關,並且也存在致畸胎性的顧慮(參見「抗病毒藥物的副作用」)。因此,EIDD-1931 的使用應僅限於困難案例,或在獸醫於當地法律環境下僅能合法處方此類抗病毒藥物的情況下才考慮使用。
Nirmatrelvir
Nirmatrelvir(商品名 Paxlovid™)是一種經人類核准使用的蛋白酶抑制劑,在某些國家,獸醫可合法開立處方。由於 nirmatrelvir 的半衰期極短,因此必須與 ritonavir(每盒藥品皆包含此成分)合併使用,藉由抑制 cytochrome P450 途徑來延緩其代謝。Nirmatrelvir 在體外試驗中顯示出療效,尤其與其他抗病毒藥物合併使用時效果更佳。Paxlovid™ 目前正被前瞻性研究用於 FIP(貓傳染性腹膜炎)的治療;也有零星案例報告指出,對於某些極度難治性的病例(特別是神經型 FIP),在單用 GS-441524 或 molnupiravir 無效後,合併 Paxlovid™ 治療仍獲得成功。其中一位作者(SC)知悉 15 例此類病例,大多為神經型 FIP,其中 13 例在將 Paxlovid™ 加入核苷類似物治療後,病情迅速改善。然而,這些資料尚未發表,僅屬零星經驗,需謹慎解讀;在更多研究結果出爐前,應將其視為最後手段使用。
GC-376
GC-376 在試驗中展現出療效潛力,特別是在與核苷類似物合併使用時可能更具效果,但目前尚未能合法取得。
抗病毒藥物的副作用
瑞德西韋(Remdesivir) 在約 50% 的貓隻中會引起皮下注射疼痛,因此除非沒有其他選擇,否則不建議採用皮下注射的方式。在不得不使用皮下注射的情況下,建議先給予止痛藥(例如:加巴噴丁 gabapentin、普瑞巴林 pregabalin、丁丙諾啡 buprenorphine、或局部塗抹 EMLA 麻醉乳膏等)。靜脈注射瑞德西韋後,貓可能會在數小時內出現情緒低落或噁心的情況。
瑞德西韋、GS-441524、Molnupiravir 與 EIDD-1931 可能導致 ALT(丙胺酸轉胺酶)活性上升,但通常不需特別治療(約 30% 的貓會出現此狀況)。雖然部分獸醫會開立護肝劑(例如 S-腺苷甲硫氨酸 SAMe 補充品),但其必要性尚未被證實,因此應在藥物成本與口服給藥的便利性之間取得平衡。治療期間也有報告指出可能出現輕度嗜酸性球增多與淋巴球增多,但通常不需治療。所有副作用在停藥後皆會消失。
Molnupiravir 與 EIDD-1931 可能導致血球減少症,主要是因嗜中性球減少造成的白血球減少,偶爾也會在高劑量下引發貧血。有時可能導致掉毛、鬍鬚脫落與耳廓摺疊。所有副作用在停藥後會恢復。推測也較常見於治療中出現輕度食慾下降與噁心,臨床上曾使用馬羅匹坦(maropitant)進行處理。
在考慮 Molnupiravir 的使用時,也需注意其致突變性與致畸胎性,以及在 COVID-19 病例中觀察到的病毒抗藥性。藥物給予時,醫護人員或飼主應戴手套,懷孕者應避免接觸。EIDD-1931 也有相同的顧慮。因此,作者建議將 Molnupiravir 與 EIDD-1931 保留作為第二線抗病毒藥物。
極少數情況下有 GS-441524 尿石的報告,但在合法來源的 GS-441524 或瑞德西韋製劑中尚未出現,這暗示該情況可能與黑市製劑中未知或過高的抗病毒藥物濃度有關。若貓在治療期間出現泌尿症狀,包括急性腎損傷,建議進行調查。強烈建議獸醫將發現的尿石送交結石分析,並註明是否有正在或近期使用抗病毒藥物。若在尿液中觀察到不典型結晶,請拍照並聯繫 fipadvice@gmail.com
抗病毒治療的療程
大多數已發表的 FIP 治療研究採用 12 週/84 天的抗病毒藥物療程,這種療程至今仍常被使用。近期研究中,也有使用 口服 GS-441524,每日 15 mg/kg,持續 6 週/42 天 成功治療帶有積液的貓隻(Zuzzi-Krebitz 等,2024)。在該研究中,所有貓隻皆在 極短時間內完成診斷並開始抗病毒治療,且在療程的第一週進行住院,以便給藥與提供支持性照護;這種 密集初期治療 可能影響了短療程成功率。
研究中幾乎所有貓隻對治療反應都非常迅速,其臨床表現(包括積液消退)、血液學與生化指標(包括 α-1 酸性糖蛋白,AGP)在多數貓隻中於 4 週/28 天內恢復正常。
然而,這並不適用於所有 FIP 貓隻,因此治療療程應根據個別貓隻的臨床反應決定。若貓隻對治療反應快速、臨床症狀消退(包括積液消失)且生化異常(包括 AGP)正常化,可考慮縮短療程。建議在停藥前 維持臨床與生化指標正常至少 2 週,例如在第 4 與第 6 週指標正常,則可在第 6 週結束療程。
貓隻應密切監測,以防復發。若無法取得 AGP,可使用血清澱粉樣蛋白 A(SAA),但零星報告指出 SAA 變化幅度大,不如 AGP 穩定,因此在決定是否停藥時參考價值較低。與飼主溝通時,應說明目前大部分已發表的療效與反應率,是基於 12 週/84 天的療程 所得到的資料。
給藥劑量與頻率建議
隨著臨床經驗累積,以及尚未發表的 治療藥物監測(TDM) 資料,抗病毒藥物的劑量建議已高於最初的 FIP 治療方案。然而,仍須記得,已發表的證據顯示超過 85% 的貓對先前建議的劑量有良好反應,這本身已是一個很高的成功率。我們認為,個別貓對口服 GS-441524 的吸收能力存在差異,其中吸收不佳的貓可能需要 較高劑量 才能達到臨床與生化指標的緩解。因此,根據臨床反應調整口服 GS-441524 的劑量 是非常重要的。
綜合經驗下的給藥建議
口服 GS-441524 的每日劑量可每日一次(q24h) 或分兩次給藥(q12h)。
部分貓隻可能因為需優化血中 GS-441524 水準而受益於每 2 小時一次的給藥,但這並非普遍適用。
對於難以給藥但對治療反應良好的貓,每日一次(q24h) 的給藥方式是可接受的。
對於吸收不佳的貓,可考慮 口服 GS-441524 高劑量(20 mg/kg,分為 10 mg/kg q12h),此方式更可能穿越血腦屏障及血眼屏障,適用於有眼部或神經症狀的貓隻。
有些研究將標準劑量設定為 15 mg/kg/day q24h,對所有貓隻皆適用,不論臨床症狀(Zuzzi-Krebitz 等,2024)。在該研究中,所有貓在治療的第一週都住院接受密集照護,這可能有助於此劑量的成功率。
劑量應依貓隻臨床反應調整,即使針對相同症狀類型,也可能需要不同的劑量。

首選抗病毒藥物
儘管治療策略持續演進,核苷類似物(如口服 GS-441524)仍為首選一線療法。蛋白酶抑制劑則主要用於對核苷類似物足量治療無效、復發或病情嚴重的貓隻作為輔助療法。核苷類似物耐受性良好,副作用少,且相比其他抗病毒藥物,其治療反應與療效的研究較為充分。
隨著全球合法抗病毒製劑的可取得性提升,FIP 的預後已顯著改善,從過去幾乎無可避免的致命疾病,轉變為長期存活機率極高的疾病。在給藥遵從性佳且提供適當支持性照護的情況下,存活率通常可超過 90%。
貓隻監測,包括體重測量
貓隻在開始抗病毒治療 1-2 週後應再次檢查(若病情未改善或惡化,則需更早檢查),並根據監測結果調整劑量。在治療期間,每週量體重非常重要,應使用精準的秤,例如貓用秤或嬰兒秤。若治療成功,貓隻體重增加或幼貓成長,需 調高劑量,以確保抗病毒藥物的劑量仍適合所治療的 FIP 類型。若隨著幼貓成長未增加劑量,似乎是治療反應不佳及治療失敗的最常見原因之一。然而,如果貓隻因積液消退而體重下降,則不應減少劑量;維持原劑量,並在體重增加時再向上調整。
治療期間的預期情況
在治療的前 2-5 天,應可觀察到貓隻的精神狀態改善、食慾增加、發燒消退,以及腹腔或胸腔積液(如有)減少。
在治療初期的幾天內,可能仍會出現 與 FIP 有關的臨床症狀,即藥物尚未發揮作用之前。這可能包括胸腔積液的產生或復發,可能需要抽液(若貓在家中,建議飼主測量靜息呼吸速率與呼吸努力)。神經症狀或葡萄膜炎也可能發生(例如,飼主可能注意到虹膜顏色改變)。若觀察到神經或眼部變化,應檢視藥物劑量,必要時考慮調高。
有關可能影響治療反應與結果解讀的其他疾病,請參見「合併症」章節。
積液通常會在 2 週內消退。若 2 週後仍存在積液,應考慮 增加劑量(每日增加 5-10 mg/kg;若原先口服 q24h,可考慮分為 q12h 給藥)。
血清白蛋白上升及球蛋白下降(即恢復正常) 可能需數週時間,但需注意,當大量積液被吸收時,球蛋白可能會暫時升高。在某些病例中,即使療程結束後球蛋白仍輕度升高,但若其他指標已恢復正常,我們經驗中這種輕度高球蛋白血症並未與復發相關。
淋巴球減少及貧血可能需要更長時間才能恢復,約 10 週。在成功治療期間,也可能出現 淋巴球增多與嗜酸性球增多(可能為藥物副作用)。
淋巴結腫大(特別是腸系膜淋巴結)通常在治療數週內縮小;但在某些病例,即使療程結束,也可能未完全恢復到正常大小或超音波回聲。若其他指標已恢復正常,這並不代表 FIP 復發;可照原計劃停藥並持續監測。
部分 神經型 FIP 的貓,即使 FIP 恢復後,仍可能保留一些神經症狀。神經症狀應透過重複檢查評估;若 2-4 週後症狀輕微且穩定,且其他指標已正常,貓隻狀況良好,這不表示治療反應不佳。
關於將抗病毒治療試驗作為診斷輔助的說明
在某些情況下,因為費用限制、檢測可得性不足、病情不穩定無法進行侵入性檢查,或臨床症狀僅限於 中樞神經系統(CNS)及/或眼部,可能無法取得 FIP 的明確診斷。此時,可考慮進行 抗病毒治療試驗,使用適當劑量並透過客觀指標評估改善,例如:連續的神經學或眼科檢查。通常在 48 小時內,應可觀察到精神狀態改善及體溫恢復正常,這可以支持初步診斷。然而,積液消退可能需要更長時間(見「治療期間的預期情況」),血液學與生化指標的改善也可能需數週才能出現。若在足量抗病毒治療下仍未改善,應考慮尋找 其他可能診斷。大多數貓在 2-5 天內會明顯好轉;少數貓可能需要 最多 10 天,但通常在此之前就會出現一些正向跡象。
在可能的情況下,仍應 排除其他疾病,特別是在治療反應未如預期時。不幸的是,部分貓可能同時罹患 FIP 與其他疾病,例如 淋巴瘤或低度敗血性腹水。這類貓可能在抗病毒治療下部分好轉,但若未處理合併疾病,改善可能很快停滯。因此,維持盡可能完整的診斷流程 非常重要,不應僅依靠治療反應來指導診斷,特別是對於反應未如預期的病例。
治療期間的監測
臨床反應是監測的最重要指標;若未見改善,可能需要 增加劑量(並檢視其他可能診斷或合併疾病)。監測應足以評估治療反應,但尤其當貓隻狀況良好時,不必要的昂貴檢測(如僅為例行全面檢查)以及 多次可能造成壓力的就診應儘量避免。
應鼓勵飼主在家為貓量體重(例如使用便宜的嬰兒秤),並 記錄食慾、精神狀態、靜息呼吸速率及其他指標。以下建議會依貓隻的治療反應而調整:
48 小時後,應可觀察到精神狀態改善及體溫恢復正常。此時應取得飼主對貓咪進食及給藥難易的口頭回報,以確認抗病毒藥物給藥有效。
2 週後,應檢查 體重、精神狀態、積液情況(可在院內使用超音波掃描,腹腔積液亦可用腹圍測量作為替代)。
另外,可依成本限制評估血清生化與血液學指標(例如可先測總蛋白、PCV 及血漿顏色,使用離心微量血細管,作為經濟快速的初步篩檢,判斷是否需進一步檢測)。血清急性期蛋白(例如 AGP,如治療前升高)恢復正常,可作為預測緩解的指標。血清白蛋白與球蛋白比值(A:G 比) 若在 2-3 週後由異常恢復至 >0.6,也是一個正面訊號。若預計需要 12 週/84 天治療,應在第 6 週重新檢查,並重複上述評估;在 第 10 及 12 週 再次檢查(若可能,包括 AGP),確認結果正常後再於第 12 週停藥。若因反應迅速且服藥順利而打算提早停藥,可以使用較早的監測時間點;理想情況下,貓隻應在停藥前連續 2 週臨床檢查及血液評估均正常,例如在治療 6 週後停藥的療程中的第 4 及第 6 週。
停藥與持續異常情況
在治療結束時,有時會報告 輕度持續高球蛋白血症 或 輕度腹部淋巴結腫大,但這些情況並不代表復發。若其他所有指標均正常(包括 AGP,如可測),則仍可停藥。
床邊超音波(POCUS) 是監測積液消退及/或淋巴結大小的實用且經濟的方法。在部分貓隻中,即使 神經症狀持續存在且穩定(例如共濟失調、尿或糞失禁),也可能沒有 FIP 活動性證據,進階影像檢查顯示持續異常但無感染或發炎活性。這類貓隻在治療結束時,應進行重複神經學檢查;若症狀穩定且其他指標已正常,應提醒飼主症狀可能會持續存在,進階影像檢查可作為進一步評估或確認的選項,但一般來說 可安全停藥,FIP 不會復發。
治療後的監測
治療完成後,貓隻應由飼主持續監測是否有復發跡象。若出現 食慾下降、體重變化或其他臨床症狀,應立即重新評估。復發的臨床表現可能與初次診斷時不同(例如,之前有積液的貓,復發時可能出現神經症狀)。理想情況下,貓在停藥後約 4 週應接受檢查,但需注意減少貓的壓力,包括避免頻繁到診所。若 AGP 維持正常,也可提供一定的安心指標。任何臨床症狀都應及時調查。然而,復發情況不常見(可能低於 5%),且抗病毒治療完成後超過一個月復發則極為罕見。
FIP 貓的額外支持性治療
FIP 貓常有體重與體況下降,因此營養支持非常重要。可使用食慾促進藥(如 米氮平 mirtazapine 或 capromorelin 口服液),部分病貓可暫時使用飼管 幫助餵食,同時也方便給藥。由於鼻管貓咪耐受性差,可能造成抑鬱,對食慾極差且藥物無法改善的貓,可考慮放置食管造口管(O-tube)。
可用止吐藥(如 maropitant 或 ondansetron)幫助改善噁心並促進進食。
偶爾,FIP 會引起嚴重的、甚至 免疫介導性溶血性貧血(參見「重要合併疾病」),此時可在抗病毒治療的同時考慮 輸血。
一般情況下,使用抗病毒藥物時不需要類固醇。若貓有葡萄膜炎(需評估眼內壓以防併發青光眼),可在 前 1-2 週 使用局部類固醇。若需長期類固醇控制葡萄膜炎,通常表示需要增加抗病毒藥物劑量。嚴重神經症狀的貓偶爾需短期全身性類固醇(1-5 天)以減少腦膜炎症。罕見情況下,FIP 貓出現免疫介導性溶血性貧血,這類病例常需要全身性類固醇。
FIP 很可能伴隨 疼痛,來源包括腹膜炎、胸膜炎、腎或肝被膜膨脹或眼部疼痛。若腎功能與水合狀態正常,可考慮使用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 或 阿片類止痛藥。對極度疼痛的貓需 多模式止痛,並監測效果(例如使用 Feline Grimace Scale)。
有癲癇的貓在抗病毒治療期間可能需要抗癲癇藥,如 levetiracetam 或 phenobarbitone。
肝保護劑(例如 S-adenosylmethionine, SAME,可合併 silybin)通常不需要使用,即使貓的 ALT 活性升高也如此。
支持照護者
給貓口服藥物可能具有挑戰性,而 FIP 的治療是拯救生命且必須的。應提供飼主指導與支援,協助他們在家正確給藥,建議包括:
與飼主討論偏好的劑型(液體或錠劑,若兩者皆可取得)。
指導藥物如何給予,例如混入零食(液體或錠劑「糊狀」形式,不同貓偏好不同。
告知 GS-441524 錠劑可壓碎,並與少量喜愛食物混合給予。
避免將藥物混入正餐中,因為這可能降低進食量,導致僅服用部分藥物。
可讓貓 隔夜禁食,隔天早晨以少量食物混合藥物給予,再提供正餐(例外情況:幼貓或夜間零星覓食的貓)。
示範如何將錠劑或液體直接餵入口中(如有需要)。
在 24-48 小時後,透過飼主偏好的聯絡方式(電話、簡訊、電子郵件)追蹤,討論遇到的困難,有必要的話提供替代方案。
治療期間若出現療效不佳或復發
此情況的例子包括:積液復發或未改善、發燒、新的眼部或神經症狀出現,或臨床檢查異常持續存在(注意:持續輕度高球蛋白血症 已有報導,但若其他參數已恢復正常,通常不代表復發。首先,需確認仍有信心貓隻患有 FIP;檢視診斷是否正確、尋找其他病理原因,並考慮重複取樣(例如:外部實驗室檢測與液體培養;淋巴結細胞學或活檢,搭配貓冠狀病毒抗原或 RNA 的免疫染色或逆轉錄 PCR 檢測,但需注意,當貓正在治療時,冠狀病毒檢出較困難)。同時可重新評估急性期蛋白,但即使復發,急性期蛋白可能仍維持正常。
若治療期間復發,應將 GS-441524(或 Remdesivir)劑量增加 5–10 mg/kg/天,並考慮將原本每日一次的口服劑量分為每日兩次(q12h) 給予;持續監測,如前述建議,在貓隻臨床狀態及檢查結果正常至少 2 週前,不可停止治療。增加的劑量將依據復發時貓隻原本的劑量、復發性質及經濟狀況而定,但可達神經型 FIP 建議劑量,甚至更高(如考慮此情況,請尋求專業指導)。同樣地,如果 Molnupiravir 或 EIDD-1931 治療期間復發,可考慮:改用 GS-441524(如可取得);或將 Molnupiravir 或 EIDD-1931 劑量增至 建議最大劑量;或考慮使用 Nirmatrelvir,如前述「治療方案」中所討論。
重要的共病(Comorbidities)
持續的研究正不斷優化此處所介紹的治療方案。臨床醫師在治療時應考量 個別貓隻的反應、共病情況(如免疫介導溶血性貧血 IMHA 及敗血症),以及新興抗病毒藥物抗藥性的潛在影響。
免疫介導溶血性貧血(IMHA)
IMHA 是由 免疫介導的紅血球破壞 所引起,可為非關聯性,也可能與 FIP 等疾病相關聯。若懷疑為關聯性 IMHA,貓隻在 生理鹽水凝集測試 或 Coombs 測試 時應呈陽性,理想情況下亦應進行 逆轉錄病毒檢測及 Mycoplasma haemofelis 檢測。具有關聯性 IMHA 的貓隻通常有中度至重度貧血,需接受 類固醇治療(prednisolone 約 1-2 mg/kg/天,隨貧血改善快速遞減),並且作者之一(PC)建議 為這些貓隻開始使用 clopidogrel(18.75 mg 口服每日一次)以降低血栓併發症的風險。若 IMHA 及早診斷並治療,這些貓隻通常可達到緩解,與其他 FIP 貓相同。
心肌炎(Myocarditis)
隨著越來越多的貓隻接受抗病毒治療而非安樂死,FIP 可能相關的新疾病逐漸被認識到。這包括 心肌炎與心肌損傷 的發生,亦曾在人類及感染 SARS-CoV-2 的動物中被報導。FIP 貓可能表現為 血清心肌肌鈣蛋白升高 及超音波心臟壁增厚,這些現象可能提示心肌炎或心肌損傷;然而,抗病毒治療可能降低 FIP 貓隻的活動性心肌炎,多數貓在治療結束時心肌肌鈣蛋白恢復正常。對症的心血管治療(如 pimobendan、clopidogrel、turosemide 或 atenolol)可與抗病毒藥物同時使用,效果良好。
預後(Prognosis)
對抗病毒治療的 反應率超過 85%;反應快速的貓隻(例如 30 天內完全恢復正常)整體反應更佳。
有些貓對抗病毒治療無反應,通常在 前兩週病情惡化;部分貓可能病情過重而抗病毒藥物無法發揮效用,但若提供 密集照護與即時靜脈注射 Remdesivir,並處理共病,仍有可能獲得成功治療結果。
復發罕見(<10%),通常發生在停止治療的第一個月內。生存時間長久(雖然對於晚期復發或再感染仍在觀察中),由於這些藥物僅在過去幾年才開始使用,目前尚不確定治癒的貓隻能否終身保持,但至今的結果非常令人鼓舞。
FIP 治療期間或治療後的絕育、驅蟲及疫苗接種
絕育(Neutering):理想情況下,若貓隻對 FIP 治療反應良好,應在完成治療 一個月後再進行絕育。但若讓貓未絕育會造成壓力(例如:企圖逃跑或發情母貓的焦慮),可考慮 在治療期間進行絕育,前提是貓隻在治療中表現良好,且最好至少還剩 2–4 週治療可進行。
驅蟲與跳蚤防治(Routine worming or flea treatment):在接受 FIP 抗病毒治療的貓隻身上進行常規驅蟲或跳蚤防治沒有禁忌。
疫苗接種(Vaccination):目前沒有關於正在接受 FIP 治療貓隻對疫苗反應的資料。雖需要前瞻性研究,但現有治療案例分析顯示,貓隻在成功治療期間或治療後可安全接種疫苗,且不會引起 FIP 復發。由於抗病毒藥物對活疫苗效力的影響尚不明,理想做法是在完成治療一個月後再接種疫苗,以避免任何疫苗反應被誤認為 FIP 復發。疫苗接種應依貓隻的環境與風險進行(參考 WSAVA 或 ABCD 疫苗接種指南)。若因感染風險高而在治療期間必須緊急接種疫苗,僅在貓隻臨床狀況良好時進行。若需要到醫院就診或進行程序,應盡量縮短停留時間,並採用貓友善診所(Cat Friendly Clinic)操作與處理方式,以減少貓隻的壓力。
使用貓干擾素(IFN)、聚異戊烯免疫促進劑(polyprenyl immunostimulant)或美氟奎寧(mefloquine)的治療
在部分貓隻中,GS-441524(或 remdesivir)治療結束後,曾使用 IFN omega、聚異戊烯免疫促進劑及/或美氟奎寧的組合。然而,目前沒有證據顯示這些輔助治療是必要的,因為單用抗病毒藥物已能達到 85%以上的高治療反應率。
美氟奎寧也曾用於 因經濟因素無法使用完整療程或增加劑量的高效抗病毒藥物(如 GS-441524) 的貓隻 FIP 治療。需要進一步研究其療效,但它 應僅在沒有其他替代方案時使用,因為 GS-441524 已知非常有效,且療效遠高於美氟奎寧。
治療藥物監測(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TDM):口服 GS-441524 及急性期蛋白(APP)監測。目前 TDM 在 英國愛丁堡大學 可進行。貓隻在開始口服 GS-441524 3–5劑後採樣;理想情況下應採集 1.5 ml 血清與 0.5 ml EDTA,在 血藥峰值(服藥後 2–3 小時)或谷值(服藥後 9–12 小時) 進行。需要更多已發表的研究來證明 TDM 結果與臨床反應的相關性;但在一項未發表的研究中,104 隻接受 GS-441524 並進行 TDM 劑量優化的貓,至少 6 週治療後存活率為 100%,且追蹤期達 2 年。
急性期蛋白(APP)監測:當 FIP 被診斷時,AGP 與 SAA 急性期蛋白往往升高,在大部分貓隻接受抗病毒治療後會恢復正常。需要更多研究來評估 APP 用於監測及識別復發的效果,因為復發 FIP 的貓隻不一定會出現 APP 升高;然而,在停止抗病毒治療前 AGP 正常維持 2 週 是令人鼓舞的指標。可聯絡 Rachael Hammond(Rachael.Hammond@ed.ac.uk)獲取 TDM 與 APP 採樣提交資訊。結果可用於調整 GS-441524 的劑量或給藥頻率。注意:目前 TDM 與 APP 測量在許多國家尚不普及,且需要更多研究來評估其效率。
二、FIP 常見問題(FAQs)
我應該用 GS-441524 抗病毒治療多久?
大多數已發表的證據是 12 週 / 84 天 的 GS-441524 治療。
按建議劑量使用 12 週 / 84 天,反應率 >85–90%。
近來有證據顯示較短療程(例如口服 GS-441524 6 週 / 42 天) 也可能成功。
較短療程對貓咪與飼主都更經濟、方便。
成功的 6 週療程主要見於以滲出性 FIP 為主且對治療反應極快的貓,可考慮對滲出性 FIP 且 28 天內臨床症狀與血檢恢復正常的貓,使用短於 12 週 / 84 天的療程。
短療程後如何判斷何時停止 GS-441524?
臨床症狀快速改善,28 天內消失。
生化指標正常,尤其是白蛋白:球蛋白比率(A:G)>0.6。
停藥前 兩次血清 α1-酸性糖蛋白(AGP)測量間隔 2 週正常是良好指標。
如果無法測 AGP,可用血清淀粉樣蛋白 A(SAA)作為替代,但可能不如 AGP 可靠,會出現假性升高。
口服 GS-441524 劑量應如何使用?
部分臨床醫師會依 FIP 表現調整口服劑量
無眼睛或神經症狀,但有滲出:15 mg/kg q24h(或 7.5 mg/kg q12h)。
眼睛症狀且有滲出:15–20 mg/kg q24h(或 7.5–10 mg/kg q12h)。
神經症狀且有滲出:10 mg/kg q12h。
部分貓對 q12h 分次給藥 的吸收優於 q24h 給藥;若反應低於預期,可考慮分次給藥。
其他臨床醫師則採用標準口服 GS-441524劑量,不論 FIP 表現:
任意 FIP 表現 15 mg/kg PO q24h,該劑量主要基於滲出性 FIP 的治療,通常無神經或眼睛症狀,但也對有症狀的貓有效,已發表的研究中,15 mg/kg PO q24h 治療貓咪前一週住院,可及時給藥並提供密集支持治療,可能影響成功率。
GS-441524 應用何種劑型?
初期成功研究使用 注射型 GS-441524,近年多以 口服 GS-441524 為主,效果顯著。
口服劑型成本較低,注射藥物副作用多(尤其注射痛),GS-441524 前驅藥 remdesivir 可注射使用;過去幾年常用於部分國家僅有此抗病毒藥物,但成本高且皮下注射痛苦,口服 GS-441524 更常使用,注射 remdesivir 最好僅用於初期靜脈注射,適用於無法吞服口服藥的虛弱貓。
GS-441524 有錠劑與液劑可用,液劑優點:
部分貓較易接受(可混入少量高價值零食)。
劑量更易精準(長期可節省成本)。
部分未發表研究顯示,液體吸收優於錠劑,若反應低於預期可考慮。
成功治療後可見的進展?
發燒、嗜睡、精神改變、食慾下降及滲出 2–5 天改善。
滲出通常 14 天內消失。
初期治療滲出可能先惡化再改善。
監測呼吸困難,如出現需準備抽液。
血清球蛋白初期可能上升(滲出吸收造成);A:G 比例需數週恢復正常(>0.6)。
黃疸若升高,7 天內應下降,21 天內正常。
AGP 初週可能上升,但第二週開始下降;成功治療通常 28 天內正常。
輕度高球蛋白血症及輕度腹部淋巴結腫大可持續至治療結束,不表示 FIP 復發。
如果進展不如預期?例如:
滲出仍存在 >14 天。
持續發燒。
出現神經症狀或葡萄膜炎。
AGP(或 SAA)持續升高。
注意:下列情況 不表示治療失敗
早期治療球蛋白因滲出吸收而增加。
輕度淋巴結腫大及輕度血清高球蛋白可持續。
若反應不如預期的處理方式:
確認給藥劑量是否反映:
改善期間體重增加 → 劑量需維持或增加。
FIP 表現(如出現神經症狀或葡萄膜炎) → 可能需更高劑量。
可考慮:
劑量增加 5 mg/kg/day。
q24h 改為 q12h 分次給藥。
錠劑改口服液(若吸收可能更好)。
照護者如何協助?
減少貓咪壓力。
在家 定期準確稱重(1–2 次/週)。
提供調整劑量的參考。
可使用嬰兒/兒童秤,尤其對生長中的幼貓。
提供適合其生命階段的均衡飲食。
注意其他症狀(如虹膜顏色變化)。
藥物發放時,討論飼主給藥能力、貓咪食慾、活動、臨床症狀及定期稱重的重要性。
與診所保持聯繫:
治療 48 小時後(上班時間內)回報 → 依反應再決定後續。
若無法給藥、食慾不振或出現新症狀,立即聯絡診所。
治療期間是否需避免類固醇?
理想情況下是,但如貓咪需要,可給類固醇,近期一篇ECVIM 2024 研究摘要指出:prednisolone 0.5–2 mg/kg/day 不會影響短期恢復或生存。
可能需要類固醇的 FIP 相關情況:
葡萄膜炎(通常局部類固醇足夠)。
免疫介導溶血性貧血(IMHA)。
嚴重神經症狀(如顱內壓升高)。
若貓有非 FIP 相關疾病也需類固醇(如 IBD、淋巴瘤、氣喘),優先使用吸入型。
是否需給免疫促進劑?
目前無證據支持 FIP 治療中同時使用免疫促進劑,85–90% 貓僅靠 GS-441524 即有效。
為何部分醫師主張使用免疫促進劑?
多模式治療看似合理;在人體病毒性疾病中曾用於輔助抗病毒。
在有效抗病毒藥物出現前,免疫促進劑曾單獨用於 FIP,療效有限。
控制性研究仍需進行,可能作為輔助治療。
推薦使用時,需考慮證據基礎、成本及飼主負擔。
使用美氟奎寧(mefloquine)?
廉價、易取得,用於人類瘧疾;有抗病毒作用,但遠不如 GS-441524;口服與食物同服以減少嘔吐風險。
常用劑量:
62.5 mg 2–3 次/週
10–12.5 mg/kg 2 次/週
4 mg/kg PO q24h
僅在飼主無法負擔有效抗病毒或療程受限時使用,尚無控制性研究證明單獨或輔助使用效果。
是否需要補充品或改變飲食?
治療期間無需特別補充品或特殊飲食。
FIP 貓通常體況較差,需 高能、易消化、適合生命階段的飲食。
食慾差可用 止吐劑(如 maropitant)或促食慾劑(如 mirtazapine)。
厭食貓可考慮 食道餵食管(藥物亦可經管餵給)。
支持性照護?
部分貓初診時病重,需住院輸液及其他密集治療。
低血糖、低血壓需輸葡萄糖與血管收縮劑。
嚴重神經症狀或癲癇需抗癲癇治療。
貓可能疼痛(如葡萄膜炎、腹膜炎、胸膜炎、肝/腎囊張力增加、顱內壓升高),需止痛。
止吐劑可協助維持進食。
葡萄膜炎初期需局部類固醇,並監測眼壓防青光眼。
FIP 併發 IMHA,如何診斷與治療?
雖不常見,但已認識到 FIP 併發(繼發性)IMHA。
貧血通常中度、非再生。
診斷:陽性鹽水凝集試驗或 Coombs’ 測試,排除其他 IMHA 原因(血紅菌、逆轉錄病毒)。
IMHA 往往在抗病毒治療後出現或惡化。
多數需 類固醇治療,儘管 FIP 對抗病毒反應良好。起始 prednisolone 1 mg/kg/day PO(不足則可增至 2 mg/kg/day),若反應良好,貧血改善(通常一個月內),則每 2–4 週減半,盡量在抗病毒治療結束時停藥。
約 75% 貓反應良好,但仍可能復發,需要長期類固醇。
部分醫師使用 clopidogrel 防止血栓,因 FIP 與 IMHA 可造成高凝狀態,但無研究證實必要。
如何預防同居貓發生 FIP?
FIP 通常偶發,同居貓大多健康,很少數同居貓會發病(尤其年幼且與 FIP 貓有血緣關係);同居貓不會「直接感染 FIP」,避免傳播 FCoV 難以降低風險,也可能增加壓力。
注意:
同居貓可能已感染相同腸道型 FCoV。
FIP 主要由腸外 FCoV 突變引起,不易經糞便水平傳播。
例外:極少數 FIP 事件(如賽普勒斯、部分收容所)可能因高密度與壓力發生水平傳播。
減少壓力對同居貓尤其重要(<2 歲或兄弟姊妹):保持群體穩定,資源足夠(食水、廁所、睡眠、藏匿處、抓柱)、環境豐富化。
是否給未發病的同居貓抗病毒?
不建議,原因:
抗菌管理:保留抗病毒用於生命威脅疾病(FIP)。
過度使用低劑量抗病毒可能誘導抗藥性。
FCoV 普遍存在,難以長期根除,易再感染。
口服 GS-441524 仍可能有糞便排毒,效果不一。
住院 FIP 貓需隔離嗎?
不需。
常規感染控制與衛生即可。
FIP 相關 FCoV 很少透過糞便排出,水平傳播極少(除極少數疫情)。
FCoV 為包膜病毒,易被消毒/洗手液滅活,但可在有機物(如糞便)存活數週,需先清理再消毒。
有其他疾病或共病可以治療嗎?
可以。
有證據顯示,合併疾病貓仍可對治療有良好反應。
FeLV 陽性貓初期對抗病毒反應類似 FeLV 陰性貓,但 6 個月後死亡率增加。
FIP 治療期間或之後可以結紮嗎?
可以。
理想情況 ≥4 週後結紮(觀察停藥後是否復發)。
若無法延遲,可在治療期間結紮,但貓需臨床正常:
例如避免發情壓力或懷孕風險。
建議在抗病毒完成前 2–4 週結紮。
需在 Cat Friendly Clinic 減少壓力、使用鎮靜與止痛、縮短住院時間。
FIP 治療後可以繁殖嗎?
不建議。
FIP 有顯著遺傳成分(>50% 易感性)。
建議結紮。
FIP 治療期間或之後可以疫苗嗎?
可以,貓臨床正常且有感染風險時。
理想 ≥1 個月後疫苗(觀察停藥後是否復發)。
若無法延遲,可治療期間施打,無資料顯示疫苗失效。
評估風險(疫苗史、室內/室外、同居貓)。
遵循 WSAVA、FelineVMA、ABCD 指南。
優先減少壓力,使用 Cat Friendly Clinic 技術。
可以給跳蚤及驅蟲嗎?
可以。
多數貓已成功施行,依風險建議給藥。
更多閱讀資料
Diagnosis of FIP
Tasker S, Addie DD, Egberink H, Hartmann K, Hofmann- Lehmann R, Hosie MJ, Truyen U, Belak S, Boucraut- Baralon C, Frymus T, Lloret A, Marsilio F, Pennisi MG, Thiry E, Mostl K (2023): ABCD FIP Diagnostic Approach Tools. https:// www.abcdcatsvets.org/portfolio- item/factsheets-tools-for-feline-infectious-peritonitis-fip/ Accessed 10th May 2024.
Thayer V, Gogolski S, Felten S, Hartmann K, Kennedy M, Olah GA (2022): 2022 AAFP/EveryCat Feline Infectious Peritonitis Diagnosis Guidelines. Journal of Feline Medicine and Surgery 24 (9) 905-933.
Information on feline coronavirus and FIP - link to unabridged pdf is at bottom of this webpage Tasker S, Addie D, Hartmann K, Egberink H, Hofmann- Lehmann R, Lloret A, Belak S, Boucraut-Baralon C, Frymus T, Lutz H, Marsilio F, Pennisi MG, Thiry E, Truyen U, Hosie MJ, Mostl K (2024): Feline infectious peritonitis. ABCD Guidelines. https://www.abcdcatsvets.org/guideline-for- feline-infectious-peritonitis/ Accessed 10th
May 2024.
Response to antivirals
Coggins SJ, Norris JM, Malik R, Govendir M, Hall EJ, Kimble B, Thompson MF (2023): Outcomes of treatment of cats with feline infectious peritonitis using parenteral remdesivir, with or without transition to oral GS-441524. Journal of Veterinary Internal Medicine 10.1111/JVIM.16803.
Krentz D, Zenger K, Alberer M, Felten S, Bergmann M, Dorsch R, Matiasek K, Kolberg L, Hofmann-Lehmann R, Meli ML, Spiri AM, Horak J, Weber S, Holicki CM, Groschup MH, Zablotski Y, Lescrinier E, Koletzko B, von Both
U, Hartmann K (2021): Curing Cats with Feline Infectious Peritonitis with an Oral Multi-Component Drug Containing GS-441524. Viruses 13 (11).
Taylor SS, Coggins S, Barker EN, Gunn-Moore D, Jeevaratnam K, Norris JM, Hughes D, Stacey E, MacFarlane L, O’Brien C, Korman R, McLauchlan G, Salord Torres X, Taylor A, Bongers J, Espada Castro L, Foreman M, McMurrough J, Thomas B, Royaux E, Calvo Saiz I, Bertoldi G, Harlos C, Work M, Prior C, Sorrell S, Malik R, Tasker S (2023): Retrospective study and outcome of 307 cats with feline infectious peritonitis treated with legally sourced veterinary compounded preparations of remdesivir and GS-441524 (2020-2022). Journal of Feline Medicine and Surgery 25 (9) 1098612X231194460.
Zuzzi-Krebitz A-M, Buchta K, Bergmann M, Krentz D, Zwicklbauer K, Dorsch R, Wess G, Fischer A, Matiasek K, Hönl A, Fiedler S, Kolberg L, Hofmann-Lehmann R, Meli ML, Spiri AM, Helfer-Hungerbuehler AK, Felten S, Zablotski Y, Alberer M, Both Uv, Hartmann K (2024): Short Treatment of 42 Days with Oral GS-441524 Results in Equal Efficacy as the Recommended 84-Day Treatment in Cats Suffering from Feline Infectious Peritonitis with Effusion -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Viruses 16 (7) 1144
Unregulated antiviral agents
Kent AM, Guan S, Jacque N, Novicoff W, Evans SJM (2024): Unlicensed antiviral products used for the at-home treatment of feline infectious peritonitis contain GS- 441524 a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unts than advertised.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Veterinary Medical Association 262 (4) 489-497.
Mulligan AJ, Browning ME (2024): Quality assess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unregulated antiviral drugs for
feline infectious peritonitis: implications for treatment, safety, and efficacy. American Journal of Veterinary Research 10.2460/ajvr.23.10.0221 1-9.
資料及翻譯來源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