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殺鼠劑中毒
臺灣市面上常見之合法殺鼠劑主要為長效型抗凝血劑,藉由干擾鼠類身體內的正常凝血過程,使其大量出血而死亡,其他動物包括犬貓若誤食或蓄意服用,或是食入中毒的鼠類,也可能出現出血症狀,臨床上,偶而會遇到相關的中毒案例,治療的方式,也都有文獻可循。
2019 年底,美國環保署(EPA)提議註冊 α-氯醛糖(一種麻醉化合物),作為殺鼠劑產品。α-氯醛糖(Alpha-chloralose, AC)可用來作為殺鼠劑和殺鳥劑的無痛替代品,食入後,AC 會在體內代謝為三氯乙醛(chloral)和三氯乙醇(trichoroethanol),低劑量和高劑量分別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劑量依賴性興奮和麻醉作用,高劑量會導致嚴重心搏過緩、體溫過低、昏迷和死亡。中毒的貓如果在抑鬱階段有耐過,在恢復正常之前通常會經歷第二個興奮階段。對 AC 的敏感性因物種而異,貓尤其容易受到影響。文獻中有些關於貓 AC 中毒的資訊,貓的口服最低致死劑量為 100 mg/kg,而狗的最低致死劑量為 600–1000 mg/kg。儘管有些貓可能會直接攝取 AC 誘餌,但貓咪通常被認為是飲食恐新症(Neophobes),不願意主動攝取誘餌。一項多中心研究顯示,繼發性中毒,即貓攝入中毒的獵物,是最常見的狀況。
在 AC 中毒的貓中,常見共濟失調、知覺敏感、震顫、腦前神經缺陷(主要是視力障礙、瞳孔縮小、瞳孔散大和瞳孔對光反射減弱)和行為異常。攝入高中毒劑量後可能會出現癲癇、昏迷和潛在致命的低體溫,據報導死亡率在 0-18% 範圍內。由於 AC 沒有已知的解毒劑,因此治療包含盡可能減少食入的毒物(例如催吐、洗胃)、減少感官刺激以減少過度興奮、維持體溫,以及在需要時,給與抗癲癇藥物等支持性治療。
上個月有一篇針對使用靜脈注射脂質乳治療 α-氯醛糖中毒貓效果的研究發表,靜脈脂質乳劑用於許多藥物中毒的輔助治療,但此研究發現,靜脈注射脂質乳劑對 AC 中毒貓的 AC 血清濃度或臨床症狀都沒有任何影響,沒有治療的效果。此研究中所有貓均有存活,都在72小時內恢復,具有良好的預後。
Alpha-chloralose 的致死機制為減緩鼠隻的代謝速率,導致體溫過低降低而死亡,在氣溫低於16度C時,更能達到毒殺的效果。另外,此藥劑對鳥類亦產生毒害,故只限制於室內使用,因此,在台灣比較少見,但對於急性出現上述神經系統症狀的貓,α-氯醛糖中毒是重要的鑑別診斷。
參考資料
Lundgren S, et al. Alpha-chloralose poisoning in 25 cats: clinical picture and evaluation of treatment with intravenous lipid emulsion. J Feline Med Surg. 2024;16(4):1098612X241235776.
Alpha-Chloralose Poisoning in Animals. Holly Hommerding. MSD Manual.
鼠害防除與殺鼠劑概論。古德業、盧高宏。
Comments